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歷史業績優異”“已到期產品凈值表現穩健”“收益率全部超越業績基準”……這些夸大產品過往業績的展示將不復存在。11月2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下稱《行為準則》),紛繁復雜、讓投資者看的云里霧里的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終于迎來統一的自律規范。
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新規既明確內容,又給出過渡期時間表。此次公布的《行為準則》明確了包括目的依據、適用范圍、展示定義、目標導向、管理責任、基本要求、展示要求、禁止行為、豁免情況、實施情況等部分,并設置了6個月過渡期。
其中,《行為準則》對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的定義做出了精確認定,即: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在開展銷售業務時,通過包括但不限于產品宣傳銷售文本、網站、網上銀行、手機App等形式或渠道對理財產品的過往業績進行的列示、描述、解釋、引用等行為。
一直以來,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公司在展示理財產品過往業績時的行為規范,是市場所需,民生所盼。
自銀行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以來,理財產品的過往業績展示便存在“報喜不報憂”、展示時間維度不一等情況。如,理財產品宣傳文本在未提供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使用如“歷史業績優異”的表述;再如,理財產品宣傳文本在未提供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使用例如“已到期產品凈值表現穩健,收益率全部超越業績基準”的表述。
此次出臺的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新規不僅明令規定,而且禁止一些行為。《行為準則》指出,在具體的的業績展示時,應做出醒目的提示聲明,不得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諾產品未來收益。同時為了防止部分機構片面宣傳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也對展示區間做出了要求,并進行嚴格界定,拉長業績展示時間軸。
顯而易見的是,《行為準則》的發布有利于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并促使不同機構的不同理財產品的過往業績作出更直觀的比較。
事實上,銀行理財規模上半年出現回落趨勢。截至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超2萬億元。此外,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已低于公募基金存續規模(27.69萬億元)。
隨著投資端產品供給的多元發展,投資者的選擇余地也更多。也隨著投資者投資素養的一步步提升,并不一味追求高息、高收益的投資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只有對投資者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才更有可能被選擇。
金融機構要意識到,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新規并非阻礙了商業銀行、理財公司產品的銷售,而是壯大銀行理財規模的一劑良藥,有利于促進我國理財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