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段海濤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日晚,僅深交所就向上市公司發出348份年報問詢函,遠超往年水平。超多的年報問詢函,其實是值得肯定的正向信號,是全面注冊制時代強調信息披露的應有之義,正成為資本市場監管體系的重要一環。
注冊制改革突出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強調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完整、全面、可信的信息披露,是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在這一背景下,交易所向上市公司發出年報問詢函,對細節不明的重大事項予以問詢、關注,既可以提醒投資者關注可能存在的投資風險,也可以提醒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從問詢函內容看,凈利潤、毛利率、現金流、商譽、應收賬款等重點財務指標,高額資產減值、審計意見“非標”、內部控制瑕疵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都是監管關注的重點。而針對資產減值計提可能涉及“人為”調整業績的行為,問詢函的提問更是犀利、直白。
過往的事實證明,上市公司財務問題的真實性、合規性是上市公司治理過程中最為普通也最為嚴重的問題。問詢函對細節的關注,“刨根問底”式的問詢,甚至針對問詢函回復的“二次問詢”,也讓上市公司感受到了壓力。
在以往的年報中,上市公司多談成績、少談問題,多描繪未來的機會、少敘述現實的困難,對關鍵問題避重就輕,幾乎成了常態。而今年大批量年報問詢函的出現,有利于改變這種狀況。
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問詢函所傳遞的監管壓力,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層的重視程度,除了對相關信息進行披露和完善之外,也會倒逼上市公司對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完善。
伴隨著對信披質量的嚴要求,懲防結合,監管“零容忍”也在升級。據統計,今年已有71家A股上市公司或公司相關責任人被立案調查,大幅超過去年同期,而71家公司中,有44家的被調查原因為涉嫌信息披露違規,占比超6成。
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業內專家,對此都樂見其成。在全面注冊制的背景下,我國證券市場需要建立更為嚴格、立體、多層次的監管體系。而加強監管,打擊信披違規、內幕交易等,有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幫助資本市場引入更多新生資金,促進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