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按照慣例,每個月的20日公布新的LPR,此前央行先后下調公開市場逆回購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6月LPR下調概率加大。
央行之所以接力下調政策利率,是針對實體融資需求不足。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有所恢復,但恢復的態勢還不夠穩固。在此背景下,亟待通過降息等信號意義重大的總量政策,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經濟參與主體信心。
很顯然,中央已經關注到了這一變化,并已經釋放穩增長的積極信號。
眾所周知,公開市場逆回購、常備借貸便利等都是央行向金融機構釋放流動性的工具,它們的利率越低,意味著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成本越低。降息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從而助力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當前全球通脹高位波動,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加快收緊,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多變。我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體現了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穩增長,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振國內投資、消費需求,將發揮積極作用。
通過今年貨幣政策的變化可以發現,政策的調整并非是一步到位,而是小步調整。
現在市場上有這樣一種觀點:為了逆轉經濟下行的壓力和預期,應該實施大力度刺激政策。然而,過于激進的政策可能會在短期內刺激了市場,但也意味著透支所有空間,市場也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反應。因此,必須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搞激進的“大放大收”,掌握貨幣政策的主動性。
通過小步幅多頻次調整,除了降低貸款利率穩定信心外,也表明貨幣政策“穩健”的取向不變,并未滑向寬松。也就是說,央行仍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可以預測的是,下半年貨幣結構性工具的支持力度將會持續,不排除未來會適當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
不管是降息還是降準,乃至調整OMO和SLF,這都不是終點,更多積極政策還在路上,更多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