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7月13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省民政廳主要負責同志等介紹鞏固民政領域兜底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情況。
山東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莊嚴在發布會上介紹,省民政廳緊緊圍繞基本民生,織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從2020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提高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9類困難群體救助保障標準10%以上,在此基礎上,還建立了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經測試,目前農村低保、特困人員保障標準分別比2019年底提高了78%和80%,共保障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160萬人。

為了提高救助的精準性,建立了困難群眾動態監測機制,目前已將200多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加強部門間數據比對,通過“大數據+鐵腳板”方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同時,積極推動社會力量有序高效參與社會救助,在全國率先建立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啟動“慈善救急難雙百行動”,去年以來全省慈善組織支出慈善資金近9億元,惠及困難群眾120萬人次。
緊緊圍繞重點對象,著力解決好農村“一老一小”服務短板。一方面,大力加強農村養老。將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網絡作為重要基礎性工作,經過努力,目前全省縣級敬老院、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均達到100%,共建設農村幸福院12576處、農村助老食堂7435處。針對困難失能老年人養老難題,開展了集中托養試點;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情暖夕陽”項目,資助4萬名經濟困難(低保)失能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或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健全農村留守老人巡訪關愛制度,落實巡訪關愛措施。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涌現出“榮成暖心食堂”“沂源紅民生綜合體”等經驗做法。另一方面,強化兒童關愛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聯合相關部門拓展了助學、助醫、助康等項目,扎實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關愛服務水平。同時,推動所有鄉鎮(街道)都設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為村(居)委會配備兒童主任7.5萬名,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網絡基本建成。
緊緊圍繞移風易俗,倡樹婚事新辦喪事儉辦的文明新風。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示范引路。積極開展改革探索,推動青島市黃島區、沂水縣成功爭創全國婚俗改革試驗區,指導各級確定婚俗改革試點單位88個。按照“一縣一策”改革思路,培育了30多個殯葬改革試點單位。沂水縣“惠民禮葬”經驗被民政部推廣。
二是創新服務。利用“520”“七夕”等婚姻登記高峰期,組織各地積極舉辦免費頒證儀式、集體婚禮形式,引導新人自覺選擇和逐步接受簡約現代的婚禮模式。以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為重點,近3年全省各級累計投入51億元,目前基本實現公益性安葬設施市縣鄉三級全覆蓋。四項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實行減免,每年為群眾減免費用近8億元。
三是宣傳引導。推動各地將喜事新辦、喪事儉辦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目前,全省成立了5.4萬個農村紅白理事會,強化群眾自我管理服務,有效減少了大操大辦、低俗鬧婚現象,助推鄉村文明。
緊緊圍繞社會參與,凝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積極參與、凝聚合力。省民政廳立足民政職能,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社工人才、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近期又啟動了“萬家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全省社會組織共投入鄉村振興資金17.85億元,開展幫扶項目6870個,受益群眾1430萬人次。比如,省鄉村振興基金會搭建企業參與平臺,引導企業捐贈資金近4000萬元,用于鄉村基礎設施提升。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實施“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已累計募集愛心資金超2.7億元,幫助兒童超過2萬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