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見習記者 楊佳琪
“一張電影票為什么這么貴?”隨著“史上最強”2023暑期檔收官,關于電影票價再次成為談論焦點。經濟導報記者走訪發現,同一部電影,在濟南各影城的銷售價格不盡相同。以近期大熱的《孤注一擲》為例,濟南新世紀電影城票價38元,百麗宮影城45元,萬象影城有47.9元、54.9元、57.9元等多檔價位,CGV影城從44元到74元不等。

高企的電影票價也未阻擋人們的觀影熱情。據貓眼專業版統計,截至8月31日21時,2023年暑期檔總票房突破206億元,總觀影人次也達到5.04億,總場次3460.7萬,均創中國影史暑期檔新紀錄。電影超預期回暖,投資方是否吃到了紅利呢?對此,經濟導報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電影票價稍有上浮
暑期檔一般從6月1日延續到8月31日,在長達90多天的時間里,瞄準年輕觀眾這一主力消費群體的各類優質作品輪番上映,成為近年來不斷孵化奇跡的檔期。

高品質、高口碑、高話題度撐起了今年的暑期檔。今年暑期檔有4部影片票房超過20億,數量堪稱歷史最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上午11時,這4部影片票房分別為《消失的她》(35.2億)、《孤注一擲》(34.99億)、《封神第一部》(24.74億)、《八角籠中》(22億),第五名《長安三萬里》票房也近18億。那么,今年票價水平如何呢?

“今年票價漲了一些,有點小貴。”日前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遇到正在影院排隊候場的李女士。她表示,票價雖有上漲但還可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剛剛上映的特殊場和有優惠的電影外,濟南新世紀電影城泉城路店近期影片票價多在38元一張。
不過,在一些大型購物中心的影城,電影票價稍高一些。“今天下班買的《孤注一擲》晚場,票價是47.9元。”在濟南萬象城,前來觀影的王歡向經濟導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購票經歷,“我們也作了比較,同樣時間同一部影片,在印象城CGV影城一張票要53元。白天時間不同觀影廳還有63元、83元的票價。”
對于消費者票價上漲的疑問,濟南新世紀電影城泉城路經理孫曉慧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今年票價有一定程度的上浮,從之前的平均35元一張增長到現在41元一張,票價的上浮是根據上游制作和宣發等成本提高相應調整。”
影視上市公司嘗紅利
暑期檔電影火爆,背后資本市場也吃到了相關紅利。從股價來看,電影概念股持續走強。8月29日,根據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截至當日收盤,影視院線(申萬)漲3.93%。

同時,影視概念板塊近一年也有較好的表現。數據顯示,近一年以來,影視院線(申萬)累計上漲超20%,大幅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板塊內上海電影(601595.SH)、奧飛娛樂(002292.SZ)、唐德影視(300426.SZ)漲幅據前三,其中上海電影和奧飛娛樂漲幅超100%。
“今年電影市場能有如此高的關注度,還是很令人驚訝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影制作業內相關人士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國內電影市場總體來看尚處于恢復期。”
超預期也體現到上市公司的業績中,其中院線公司的業績與電影票房表現出密切的關聯度。
橫店影視(603103.SH)日前發布的2023年半年報顯示,今年前6個月,公司實現營收11.71億元,同比增長40.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3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0.74億元,這兩項數據在上年同期則分別為-0.68億元和-0.97億元,實現了扭虧為盈。
除了橫店影視,其他院線公司業績也在加速回暖。金逸影視發布業績預告顯示,今年前6個月,公司直營影院實現票房5.48億元(不含服務費),同比增長48%;觀影人次0.14億,同比增長近44%;預計上半年凈利潤達到2100萬-2700萬元,上年同期則虧損1.96億元。
萬達電影不僅實現扭虧為盈,市占率也在繼續提升。據半年報披露,2023年上半年萬達電影國內影院實現票房36.5億元,同比增長49.7%,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3.5%,觀影人次0.88億,同比增長54.4%,恢復程度好于行業平均水平。公司市占率為16.8%,相比2023一季度末提升了0.5個百分點。
北京文化能否翻身?
有人歡喜,有人憂。與上述影視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回暖相比,作為電影出品方的北京文化處境卻依然窘迫。
北京文化在7月末發布公告稱,《封神第一部》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4日,累計票房收入約為3.82億元(含服務費),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并財務報表營業收入的50%,來源于該影片的營業收入約為2.3億-2.5億元。
但最新財報來看,虧損還是困擾著北京文化。8月25日,北京文化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6億元,同比增長超900%,歸母凈利潤虧損2238.83萬元。

事實上,自2020年開始,北京文化就一直處于輿論漩渦:先有前副董事長舉報財務造假,后投拍影視劇《倩女幽魂》被爆主演陰陽合同。2021年11月,證監會向北京文化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市場禁入決定書》。
根據財報,2019至2022年,北京文化連續虧損4年,合計虧損金額超32億元,呈逐年收窄之勢。2023年一季報顯示,北京文化營業收入為1.01億元,凈虧損1130.29萬元;從二季度來看,單季營收3500萬元,單季歸母凈利潤虧損1062.8萬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近幾年北京文化陸續參與了多部影片,但因非主投主控方,從中取得的收益有限。在2023年上半年的電影作品中,北京文化的參投數量為零。
2022年報中,北京文化披露了未上映電影項目的進展。其中,僅有《封神第一部》已在發行并明確了上映時間,其余電影均未披露具體時間。年報顯示,“封神三部曲”后兩部以及陸川導演的《749局》在后期制作中,其余影片仍在籌備和前期開發階段。北京文化的下一部電影何時能夠與觀眾見面,還尚不確定。因此,在業界看來,《封神第一部》是北京文化目前的唯一救命稻草。
業內曾有相關人士表示,《封神》的票房成績關乎北京文化的業績表現,第一部至少要達到22億元左右的票房才能實現盈利。截至8月22日,《封神第一部》上映第34天,總票房破23億元。按照當前的熱度和勢頭,貓眼專業版預測《封神第一部》票房有望突破26億元。
在8月22日的第四屆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上,導演烏爾善表示,《封神第二部》計劃明年暑期檔上映。若影片質量能延續,市場保持熱度,北京文化有望通過持續盈利實現逆風翻盤。
對于未來電影市場,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商海巖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影市場存在未來維持可持續的增長點,但電影市場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當前仍需關注潛在的不確定性,經濟情況等因素可能對市場產生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