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湖時代”到“大河時代”,濟南從未放棄前行的腳步。11月23日,濟南黃河大橋、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兩座大橋同時通車,濟南的“跨黃”之路再拓寬。
作為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下明確支持建設的實體性新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下稱“濟南起步區”)從“一張白紙”起步,徐徐展卷“黃河新城”。“擁河發展戰略下,濟南人將來一定會有自己的‘外灘’。”濟南起步區大橋街道鵲華理想社區居民紀學祿說,在他的記憶中,黃河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現在的新大橋就是兩岸居民美好生活的見證。

新通車的濟南黃河大橋
濟南黃河齊魯大橋
盤活沿線資源,擁河發展再進一步
作為連接濟南起步區與老城區的南北向主干道,濟南黃河大橋項目南接零點立交、二環東高架,北與國道104、黃河大道(原國道220)相接進入濟南起步區生態商務區,處在濟南黃河南北岸聯系的必經之路上,是濟南跨黃交通重要一環,此次通車的是濟南黃河大橋項目主線道路。目前零點立交段濟廣高速建設還在推進中,該標段項目建成后,將完全實現城市主干路、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國家干線公路的交通轉換。
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項目是濟南西部城區跨黃的重要通道,大橋建成后大大縮短了黃河南北兩岸的通行時間,同時能夠緩解周邊京臺高速、建邦黃河大橋等通道的交通壓力。路線南起齊魯大道與濟齊路交叉口,向北跨越濟廣高速,于美里湖路前落地,跨越黃河后,終點位于G309交叉處,全長6.742公里。
今年是濟南“項目深化年”,濟南錨定“項目強省會”路徑,聚焦城市能級躍遷,加快城市交通路網尤其是跨黃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濟南重點布局推進的跨黃通道建設中,市域183公里黃河上規劃了跨黃通道34處,中心城區范圍內平均2.5公里1處,濟南起步區范圍內平均2.2公里1處。
隨著兩橋通車,濟南市跨黃“四橋四隧”中的“四橋”(濟南黃河大橋、齊魯大橋、鳳凰大橋、濟樂高速南延線)全部了實現通車,全市“跨黃”橋隧達到21處,其中,濟南起步區范圍內11處,濟南“跨黃”通道路網進一步完善,提速濟南起步區與市區的通行,助推濟南擁河發展戰略的落地實施。
今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復《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根據《規劃》,在面向2035年的城市格局框架中,攜河北拓,穩步建設濟南起步區將成為濟南重要的城市戰略,將濟南起步區納入中心城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黃河正式成為濟南“城中河”。
《規劃》還明確,要加強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完善多向聯通、多式聯運的對外對內通道,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建成的跨河通道,進一步暢通兩岸城區交通,為加快濟南起步區新城建設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撐。不止是交通便利,兩座大橋通車運行,還將有效帶動沿線新興產業發展、盤活沿線資源,助力濟南起步區區域內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
“作為原材料供應商企業,常年因為交通運輸困難而承擔著不小的壓力,如今濟南黃河大橋的通車,企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我們與起步區共成長。”山東麒升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元鳳說,作為濟南起步區土生土長的企業,公司曾經參與起步區安置房、山大二院北院區、都市陽臺等項目的建設,濟南黃河大橋通車,給企業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大信心。
新城門戶拓寬,城市副中心“拔節”
經濟導報記者從濟南城市建設集團獲悉,濟南黃河大橋新橋主線和濟南黃河齊魯大橋,這是繼石濟客專黃河公鐵兩用橋、濟南黃河鳳凰大橋、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之后通往濟南起步區的兩條新通途。尤其是濟南黃河大橋新橋,因與二環東高架路南北貫通,從主城區一路向北飛越過黃河快速直達正在建設的濟南城市副中心——濟南起步區大橋組團,可以說,這是濟南起步區新城崛起引領黃河時代的交通門戶,定位綠色智慧宜居新城,是濟南的未來之城。
濟南起步區“入城”,大橋組團定位綠色智慧宜居新城,是濟南的未來之城
北岸是濟南起步區黃河新城,南岸是主城區,為拉近黃河新城與主城區的距離,濟南起步區范圍內42公里黃河河道上,整體規劃了19處跨河通道。其中,已建成使用的跨河橋隧共有11處,分別為京滬高鐵濟南黃河大橋、濟南黃河齊魯大橋、濟南建邦黃河大橋、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濟南黃河大橋、濟南黃河大橋(新橋)、石濟客專公鐵兩用橋、濟南黃河三橋、濟南黃河鳳凰大橋、濟陽黃河大橋,“10橋1隧”的平均間距縮小到4公里以內。目前在建的跨河通道共有3處,分別為G308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濟南市黃崗路穿黃隧道、濟南市航天大道穿黃隧道。以上3處通道建成后,濟南起步區范圍內跨河橋隧平均間距將縮短至3公里。規劃中的19處跨河通道全部建成后,平均間距縮小到2.2公里。
縱觀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版圖”上,不乏“擁河發展”的城市經驗,這些城市以“江河”確定城市發展新格局,一定程度上,穿城而過的“江河”都被納入中心城區,代表城市新未來。
例如,上海未來發展在黃浦江兩岸“著墨”。上海市2035城市總體規劃中,長江口漁民聚集的小市鎮——吳淞是四個城市副中心之一,與虹橋、莘莊同級,從吳淞口至閔浦二橋之間長約61公里的黃浦江兩岸流域,將全力打造世界著名濱江發展帶;南京位于長江經濟帶上,跨江而踞、擁江而興,經過多代人的打拼,南京的過江通道已從1座增加至11處13條過江通道,同時,該市在建共計4處(4條)過江通道,初步實現“十三橋隧通南北,長江天塹變通途”;《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杭州將構建“一主六輔三城、三江兩脈八帶”的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集約型國土空間格局,通過持續實施“做優主城、做強輔城、集聚縣城、培育重鎮”空間發展戰略,形成東西并進、南北互動的市域一體化發展格局。
濟南起步區跨河通道建設的密度,幾乎與上海、南京、杭州等擁河發展城市相當。跨過大橋,就是濟南起步區城市副中心示范區,這片區域,亦是濟南城市未來發展的承載,這片區域,被不少居民心中,就是濟南版的上海“外灘”。
初冬時分,濟南起步區城市副中心示范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這片區域建設區4.8平方公里,配套約7.2平方公里生態功能區,構建“一心四片”空間發展格局,正在“拔節”生長。
其中,“一心”即鵲山生態文化區,“四片”即總部經濟區、都市陽臺、科研辦公區和科創金融區。如今,總部經濟區船員評估中心主體封頂,總部立體城、黃河總部基地、都市陽臺國際學校、綜合醫療中心、鵲山生態文化區園博湖、泉韻水坊及重點場館項目均已開工建設。按照部署,到2025年,該片區主體框架基本建成,鵲山生態文化區(一期)省博園達到開園條件,與濟南起步區“五年成形”的第一個五年建設目標基本一致。
經濟導報記者從濟南起步區獲悉,城市副中心所在的濟南起步區大橋組團,是承載濟南開放合作新使命的中新濟南未來產業城所在地。省市區合力推進,通過加強與新加坡溝通,正在共同打造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更好賦能新區發展。
一河橫亙,多橋相架,天塹變通途。“黃河新城”——濟南“外灘”漸行漸近。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實習生 禚亦秋 李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