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向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濰坊港(下稱“濰坊港”)正式授予碳中和評價證書,這意味著濰坊港建成了全國首個“零碳港口”,還被認為實現了“智慧科技”與“綠色低碳”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濰坊按照海洋強省戰略決策部署,將海洋經濟擺在全市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陸海統籌、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綠色發展,通過加快發展藍碳經濟,將“智慧科技”與“綠色低碳”有機統一,在從港口建設到生態修復的各個領域均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
“零碳港口”引領綠色發展
濰坊,“道承齊魯、襟連海岱”,擁有海岸線158公里、海域面積1289平方公里,是山東半島重要的海濱城市。
近年來,濰坊加快發展藍碳經濟,從港口建設到生態修復,全面持續推動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今年3月14日,濰坊港發布“零碳港口”創建方案,零碳港口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10月,濰坊港完成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9010.62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中和。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對2024年6月10日至9月10日濰坊港生產經營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量化和抵消過程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符合評價依據準則的要求,授予濰坊港碳中和評價證書。
濰坊港是通過何種路徑實現“零碳”的?在濰坊港的觀景平臺上遠眺,4臺高聳且動力十足的“大風車”正在高速旋轉。據介紹,這四臺風機年可用發電量超7000萬千瓦時,可滿足整個港區用電需求,冗余電量還可通過電網供社會使用。除了風電,濰坊港還持續推動風光氫多能互補體系建設,有序推進光伏發電系統在物流倉儲庫房、堆料倉庫等區域的建設,同時全力推進港口機械電能替代、打造集疏港綠色走廊。
如今,濰坊港的多能源供應體系已初步搭建完成,形成了“風光儲一體化”的零碳能源結構。
濰坊港還推動多個智慧建設項目齊頭并進,將智慧與綠色在港口深度融合。在綜合能碳智慧管控平臺,巨大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港口的用電量、用油量、用水量、用氫量、清潔能源負荷占比、碳排趨勢等關鍵數據。目前,該平臺已實現對港內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智能高效管理。
在能源側實現了智慧碳管控的同時,濰坊港還實施集裝箱碼頭自動化、散貨碼頭作業工藝智能化改造,全力推進港口機械電能替代。其中濰坊港通用干散貨碼頭自動化作業投用后,全流程作業人工成本降低70%以上,機械能耗減少70%以上,實現了“智慧科技與綠色低碳、作業效率與本質安全、技術進步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據山東港口渤海灣港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港將力爭在行業率先打造以“全物流鏈綠色低碳發展”為特點的濰坊港“零碳港口3.0示范區”;同時,山東港口也將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速港口能源轉型升級,不斷向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口邁進。
實現經濟和環保“雙豐收”
所謂“藍碳經濟”,指的是通過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減排和固碳,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雙豐收。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濰坊發展藍碳經濟,與建設“零碳港口”異曲同工,都是“智慧科技與綠色低碳”的有機統一,最終實現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濰坊北靠渤海灣,濱海地區形成了大片的鹽堿地,在個別堿化度較高的地方,植物幾乎不能生長。針對這種情況,濰坊依托耐鹽植物品種選育及適生技術,發展鹽堿地綠色生態高效農業,培育壯大“鹽堿地+”產業,走出了一條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新模式。

在林業方面,濰坊濱海區景海果業的果園10月份上市了多種蘋果,種植面積達568畝,總產量在280萬公斤左右。在畜牧業方面,通過研發、種植高能抗鹽堿牧草,科學改進飼草配比用于飼喂堿地黑牛,推動實現集鹽堿地修復利用、肉牛產業鏈打造于一體的特色畜牧產業發展路徑。近年來,濰坊成功利用檉柳進行鹽堿地生態治理,同時巧妙發展林下經濟,在檉柳的樹根處播撒肉蓯蓉的種子,讓肉蓯蓉的種子寄生在這些植物的根系上,無需額外澆水施肥便能蓬勃生長,畝產量在600公斤左右,鮮品畝產值萬元以上,這就是“檉柳+肉蓯蓉”創新種植法。
在海洋漁業方面,濰坊加快漁業綠色健康發展。爭創全國水產綠色健康養殖骨干基地5處,推廣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6項;依托海大北方現代養殖示范園、恒興萬畝智慧漁業產業園,創新發展“智慧耕海”,節約用水量達80%以上,打造了循環水利用、智能化管理、多層級立體養殖融合發展的“濰坊模式”。
此外,濰坊還組織實施了21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建設,修復生態岸線30多公里、濱海濕地8萬多畝,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落地全省首單海洋生態植被救治保險條款,“檉柳+肉蓯蓉”的生態修復模式,打造了海洋生態修復“濰坊樣板”,成為自然資源部渤海生態修復8個典型案例之一。加快海水稻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建設,海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8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水稻種植基地。
據濰坊市海洋發展研究院方面介紹,近年來,濰坊與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爭取10家企業平臺入選省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1家企業平臺入選省現代海洋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高位推動助力海洋產業發展。促成市政府與中國海洋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共建山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機構,并就19項具體事項開展聯合攻關。與嶗山實驗室等60余家科研院所、涉海企業建立緊密型聯系,鏈接資源加強多領域合作。同時,還落實省級以上資金1.18億元,扶持19個現代漁業重點項目。
下一步,濰坊將繼續堅持陸海統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大海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加快發展藍碳經濟,打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以實際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低碳發展獲多方助力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不少專家學者在總結濰坊海洋經濟的發展實踐時紛紛表示,濰坊在開發海洋資源的同時,堅持生態優先的理念,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
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教授高海翔表示,土地鹽堿化作為全球性環境問題,正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然而歷經千年鹽堿地困擾的濰坊市,現在正通過一系列創新措施,從昔日的“荒地”逐步蛻變為海洋經濟增長的“沃土”。他認為,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企業資本的積極投入與科研創新的不斷深化,將為鹽堿地治理注入持續動力,推動這一系統工程朝著規模化、長效化的方向穩步前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焦念志表示,對于我國來說,綠色減排必須兼顧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對濰坊通過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提升海洋碳匯能力,在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同時,又為經濟發展留出更大空間的做法贊賞有加。在“濰坊渤海灣高質量發展對接洽談會”上,他建議通過污水處理技術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樣,污水處理廠就可以從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轉變為“碳匯大戶”,“實實在在地創建新質生產力”。
在專家學者為濰坊綠色低碳發展海洋產業建言獻策的同時,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濰坊市相關部門也在積極進行頂層設計。

為進一步加快藍碳經濟發展,濰坊有關方面于今年上半年,發起成立了全省首家地市級海洋碳匯產業聯盟,還揭牌成立了濰坊市海洋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研究中心和萊州灣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平臺等機構。
相關專家認為,海洋碳匯產業聯盟的成立,是加強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層次合作的創新探索,是立足自主創新,瞄準行業前沿,依托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帶動全省海洋碳匯產業發展的積極實踐,同時也是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協同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的有力舉措。希望聯盟充分發揮創新平臺、招才引智、產業支撐等作用,全力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濰坊市有關方面表示,產業聯盟旨在匯聚各方優勢資源,廣泛開展海洋碳匯產業管理、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合力破解海洋碳匯發展瓶頸,推進海洋碳匯“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動全市海洋碳匯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濰坊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