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裝備制造業將在技術創新上取得更多突破,“未來,有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前沿領域實現與裝備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開發出更多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端裝備產品。”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茂慶在近日舉行的2024年度(第五屆)山東省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大會暨高端裝備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上表示。

此次大會聚焦行業前沿,匯聚資源與智慧,共探山東裝備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路徑。
裝備制造家底:規上企業超1.2萬家,年產值過2.5萬億元
作為工業大省,山東的裝備制造業一直是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經濟導報記者從此次大會上獲悉,截至2024年,山東裝備制造規上企業超過1.2萬家,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年產值超過1萬億元,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版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山東68家企業入選“2024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24家企業上榜“2024中國制造業綜合實力200強”榜單,均居全國第二位。
在技術創新方面,來自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2萬家,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科技產品涌現。例如,海燕-L長航程水下滑翔機可在海底不間斷工作30天,最大潛深8213米,刷新了世界紀錄;“藍鯨1號”作為全球先進的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創下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和最大鉆井深度15240米兩項世界之最;山東創澤自主研發制造的機器人“創創”,是全球唯一榮獲CES創新獎的商用智能機器人;國鑫箔材(山東)研發的“手撕鋼”(不銹鋼箔材)加工厚度控制在0.01毫米,堪稱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這些成果不僅體現了山東裝備制造業的強大創新能力,也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眾多企業在山東裝備制造業中脫穎而出,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獨特的發展模式。例如,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動機領域不斷創新,與哈工大共同完成的“發動機蠕墨鑄鐵件鑄造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實現了動力裝備用高性能材料的自主突破。山東時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設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平臺,時風中央研究院和15個研究所的建立,使其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具備強大的支撐,產品涵蓋多個領域,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科技創新獎見證行業之變
此次大會同步舉行了“2024年度(第五屆)山東省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本屆山東省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獎共評選出一等獎36個項目、二等獎118個項目。



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協會總結分析,今年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獎參報項目特點鮮明,例如,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項目占比明顯提升。本次獲獎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項目70個,占比21%,同比提升6個百分點。獲獎單位創新能力強、實力雄厚,其中,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科技服務業試點單位等國家級研發平臺的企業31家,占比11.1%;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省一企一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大腦等研發創新平臺的148家,占比53%。產學研深度融合特色明顯,包括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機械設計研究院在內共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單獨申報或和企業聯合申報。獲獎項目顛覆性創新特色明顯,獲獎項目涉及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工業母機等12個細分領域,有的來自國家和省級重大專項,有的立足區域資源稟賦,行業和區域針對性強,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實現了進口替代,填補了國內空白。獲獎單位社會經濟效益明顯,獲獎項目所在企業2023年度營收超1.6萬億元,項目新增營收超100億元,新增稅收超10億元,新增出口近13億元。
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協會會長高玲介紹,“山東省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獎”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受評選委員會委托,每年對獎項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并報告。該獎項在提升全省裝備制造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年來,協會累計自籌資金500余萬元用于獎勵創新,參評范圍覆蓋全省16個地市、130個區縣,累計參評項目1500余個,獲獎項目新增產值超過400億元,稅收超過50億元,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經濟導報記者現場獲悉,2024年度的獲獎項目呈現諸多亮點,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獲獎項目占比明顯提升。
例如,泰安樂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項目就體現了綠色制造技術的創新應用。獲獎項目創新能力強,眾多企業擁有國家級或省級研發平臺,技術水平領先。項目產學研融合各有特色,通過與高校、科研院緊密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例如,煙臺金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煙臺大學聯合申報的項目,先后入選多個部委技術和裝備推廣目錄。這些獲獎項目和企業成為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帶動了整個山東裝備制造業的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獎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企業的科技創新“功底”。山東省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副會長包繼華坦言,“新興戰略產業項目占比仍需提升,傳統產業項目仍占主導地位,其技術水平和附加值相對較低;同時,盡管高端化項目占比有所提升,但其比例仍然偏低。”
針對這一現狀,他建議,未來需要加強對企業申報的指導和培訓,提高申報質量;同時,要加大對新興戰略產業的引導和支持,鼓勵企業在新興領域開展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企業聚焦“核心”發力
經濟導報記者從此次論壇上獲悉,山東裝備制造業企業積極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意在打破高端裝備制造的核心技術瓶頸。如,濰柴動力在發動機領域持續深耕,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在高性能材料研發等方面取得突破,實現了部分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生產,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提高了產品的自主可控性;同時,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和省級重大專項,立足區域資源稟賦,開發具有針對性的技術和產品,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填補國內空白。
眾多企業積極引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山東龍輝起重機械有限公司的“旋轉能量回饋智能集裝箱專用起重機”項目,打破常規設計理念,定位智能化、減量化、模塊化,實現了無電氣污染、運行穩定安全的目標,廣泛應用于鐵路轉運貨場、裝備倉庫等場景,年度營收額超2億元,實現了進口替代,展示了智能化轉型的顯著成效。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不僅提升了自身競爭力,還為行業智能化發展樹立了典范。
山東企業高度重視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泰安樂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涂料廢渣資源化利用項目,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注重節能減排,采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降低能源消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為加快從科研到產業的落地步伐,山東企業青睞“產學研”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煙臺金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煙臺大學的合作項目,充分發揮了高校的科研優勢和企業的市場應用優勢,加速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過程,提高了創新效率和質量,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新質生產力驅動技術創新
臨工重機新能源礦山成套設備數字化工廠位于濟南高新區,其所產重達136噸的超大挖掘機已“出海”到了印尼、剛果金、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礦山。臨工重機制造技術研究院院長蔣周偉介紹,該院科研團隊歷時五年研發出來的這個“大家伙”,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環境條件下的作業需求,保持長時間穩定運行,具備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如是,越來越多的“山東制造”,從山東走向了全球。經濟導報記者從此次大會上獲悉,山東裝備制造業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出海”路徑上,魯企一方面通過加強與國內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優化產業鏈協同發展,提高產業整體效益;一方面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加強品牌建設和開展國際合作等方式,逐步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山東裝備制造的良好品牌形象,推動更多“山東制造”走向世界,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
新質生產力推動之下,山東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高端決策、高位推進、高效督辦、頂格落實的工作機制。經濟導報記者從此次論壇上獲悉,山東還會繼續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支持力度,出臺更多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例如,在高端裝備領域,將鼓勵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在智能化方面,支持企業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在綠色化方面,加強對綠色制造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企業創新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研發投入的持續加大,山東裝備制造業將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更多突破。王茂慶說,在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將探索智能機器人、智能控制系統等在裝備制造中的應用,提高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水平;在量子科技方面,有望將量子技術應用于高端測量儀器、通信設備等領域,提升產品性能;在深海空天領域,企業將繼續加大對海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的研發投入,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實習生 禚亦秋 李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