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今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全面攻堅之年,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各省屬企業、市國資委要牢牢盯住‘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的目標要求,加大推進力度,以釘釘子精神抓緊抓實各項重點任務,務求在重點領域取得更大突破,為深化提升行動圓滿收官打下堅實基礎。”3月21日,在全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專題推進會上,省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葛志強說。
會議總結了2023年我省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取得成效,對下步重點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2023年省屬企業研發投入達473.3億
“2023年,省屬企業研發投入達到473.3億元,同比增長14.3%,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01%;各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研發投入總額達到134.53億元。”葛志強說。
省屬企業優化創新生態,提升創新能級。省國資委持續加大科技創新考核激勵力度,指導企業將工資總額增量優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勵,對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科研團隊工資總額實行單列,對關鍵人才實行“一人一議”,協議開放薪酬、上不封頂,進一步激發高層次人才創新積極性。
強化協同攻關,省國資委聯合省科技廳打造8個“山東國資科創基地”,組建6家“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省屬企業牽頭建設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107個,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創新主體共建實驗室36個。各市國有企業牽頭建設省級創新平臺56個、組建創新聯合體36個,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實驗室50個,承擔省級重大科技攻關任務115個。強化示范引領,省國資委組織實施國有重點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選取7家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工作試點;選取55戶企業開展“省科改專項行動”,打造了一批改革樣板和創新尖兵。2023年,全省有42家國有企業新入圍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和“雙百企業”名單,數量居全國前列。
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達15.68%
優化布局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堅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兩端發力,優化布局結構,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2023年,省屬企業、市屬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分別達到867.1億元、645.7億元,占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26.82%、15.60%,省屬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總營收比重達到15.68%,同比提升2.24個百分點。
強化國有龍頭企業支撐作用,截至2023年底,有13戶省屬企業承擔全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任務,9戶省屬制造業企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市屬企業中有5戶被確定為省級產業鏈鏈主企業,39戶企業確定為市級產業鏈鏈主企業。
深入推進重組整合,省屬企業共組織開展專業化整合96次,市屬企業開展戰略性重組17次、專業化整合121次。省國資委發布實施了全國首個數字化轉型地方標準,在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數字場景創新專業賽中,省屬企業29個場景獲獎,數量居全國前列。
202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82.7億
聚焦重點領域,強化安全支撐。省屬企業202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82.7億元,海上風電、新能源重卡等重點產業項目加快建設。積極承擔全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濟鄭高鐵、萊榮高鐵和5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助力全省高鐵通車里程躍居全國第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400公里;濟南機場二期、臨沂機場改擴建、棗莊機場新建等民航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助推全省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發揮重要能源資源托底作用,山東黃金成功探明世界級全國最大單體金礦床西嶺金礦,累計探獲金金屬量592噸、潛在經濟價值超2000億元;山東能源建成15個儲煤項目,形成1650萬噸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有力保障全省能源資源安全。
省屬一級企業全部建立董事會和外部董事考評制
著力推動體制機制性改革任務,持續提升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水平。
全部省屬一級企業已建立董事會和外部董事考核評價制度,制定分批分類落實子企業董事會職權的工作方案。
推動新型經營責任制提質擴面,62.1%的省屬一級企業、41.5%的市屬一級企業參照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方式,在更大范圍分層分類落實了管理人員經營管理責任。
深入實施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省屬企業、市屬企業管理人員崗位退出比例分別達到4.9%和1.6%。著力提升國資監管效能,16市國資委全部實現對所監管企業的“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有12個市優化完善了投資管理制度和投資負面清單,9個市對所監管企業授權放權清單進行了動態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