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星箭制造、衛星應用、高端配套、航天文旅……在山東,對空天產業的新探索,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
向“新”而行、向“空”發力,從地面到低空,從高空到太空,空天一體化的產業鏈正在山東多個城市加速形成。面對空天產業等未來產業的萬億級新賽道,山東應如何全空域謀篇布局?如何高質量提升“空天經濟”全要素?
“山東造”躋身空天“C位”
山東的航天產業與沿海小城——海陽市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海陽市近幾年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實現了火箭衛星“山東造、山東發”,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2月3日11時06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9顆衛星發射升空。其中,4顆“山東造”的衛星由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其將在海洋目標探測、智慧農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以東方航天港為平臺,海陽已實現了集星箭研制、配套服務、衛星應用、航天文旅于一體的全鏈條商業航天產業集群。為塑強商業航天產業核心競爭力,海陽市設立了總規模20億元的航天產業基金,以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加速完善產業鏈。”東方航天港集團副總經理張華表示,截至目前,海陽東方航天港累計保障完成10次海上發射任務,成功將57顆衛星送入既定軌道。
據張華介紹,東方航天港已累計招引集聚產業項目21個,總投資271億元,預計到2030年,海陽市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國家級空天信息產業園區全面建成,培育起全鏈條、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山東多市也積極布局空天信息產業,搶抓發展新機遇,搶占產業新高地。
空天信息產業是濟南近兩年來的“熱詞”。濟南空天信息產業集群已成為山東省15個未來產業集群之一。目前,濟南已相繼升空齊魯一號、四號等遙感衛星。泉城一號衛星升空后,濟南成為國內第一個完成商業航天“通信、導航、遙感”三個重要領域全面布局的城市。

在戰略層面,濟南市空天信息產業發展確定了“產、學、研”的戰略布局。
“今年1月,作為我國第一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學二期建設工程項目開工。山東提出將重點打造濟南空天信息產業核心集聚區,高標準建設空天信息大學。”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正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全力推動空天產業“加速跑”,向著云端沖刺。
業內人士認為,濟南不僅打通了全產業鏈,還持續打造科研和教育等創新優勢,為地區空天信息產業發展集聚儲備了人才。目前,空天信息大學已經確定落戶章丘,著重研究生教育,計劃招生10000人。
商用民用“落地開花”
按照業內商業空天產業“1比10”以上的投入產出比,預計在“十四五”末,國內可形成萬億元產值的商業空天生態圈。
落地山東省濟南市的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下稱“前沿院”)一直致力于空天領域多項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真正讓地空天產業服務大眾,可感可享、直達終端。
“眾所周知,雷達主要是面對航空安全的,我們把高端的雷達應用于防震減災、蟲害鳥情,包括對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的巡視監控。”4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智能源感知創新中心屬地負責人李衛東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以產學研為主的科研機構,團隊主要負責算法和雷達硬件的搭建,瞄準國際前沿超越傳統算法,突破雜波智能抑制、多特征融合目標識別等多項先進技術,助力空中航路安全、城市安保。
李衛東表示,目前已經產業化的高分辨多維協同雷達測量儀能實現蟲害預警,成形的產品布局在山東東營、蓬萊長島等地,省外布局在云南、廣東等地。
空天行業專家、前沿院常務副院長陳雪梅介紹,前沿院于2020年7月正式運行,是北京理工大學和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按照“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的模式,結合山東省重大戰略部署,持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前沿院特色的成果轉化體系。聚焦產業需求維度,在智能制造領域,前沿院建設多智能體交互感知與協同控制、多模智能車輛與控制等重點實驗室。在優質產業成果產出方面,前沿院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深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三個領域”,助推一大批“首創型”優質成果產出。
“從空天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多個前沿學科出發,針對學校、前沿院的優質原創成果,前沿院精細、精準對接項目資源,鼓勵研發團隊與大企業簽訂技術開發合同,成立聯合共建實驗室,與企業協同創新,依托小試、中試基地,聚焦市場關鍵需求,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陳雪梅表示,要實現科研成果的商用和民用,需要真正打通產業化長效機制,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劍指新質生產力
當下,空天產業作為未來產業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質生產力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孕育新產業、重塑新動能。山東產業體系完備、基礎厚實,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方向,縱深推進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加快塑強現代化產業新優勢。山東應積極依托科研力量,推動空天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陳雪梅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空天產業應構建與省情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特別要注重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發展建設,積極加強對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校企對接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支持原始創新。
“山東早已向前沿領域邁出新步伐。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51%左右,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5.3%,高出全國25個百分點。我們鼓勵企業重點瞄準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網絡、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深海空天等未來產業,加強前瞻性研究布局。”山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東在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著力推動15個省級未來產業集群加快壯大,將助力推進全省新型工業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