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7月30日下午,濟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追求高質量發展 弘揚企業家精神”系列記者見面會第三場——“非遺轉化”民營企業家代表見面會。作為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一支重要力量,民營企業家們扛牢傳承使命、著重創新轉化,推動傳統文化與市場經營深度融合,走出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之路,為文化強市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福膠集團:把“遺產”鍛造為“財產”
山東福膠集團作為全國第一家國營阿膠專業生產廠,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山東福膠集團副總裁黃長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東阿阿膠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了3000年,此前都是靠老師傅口口相傳,主觀因素較多。“怎樣讓傳統技藝永不失傳成為我們日思夜想的課題,通過近3年的摸索和大量的試驗收集數據,我們成功研發落地AI智慧非遺項目,阿膠生產實現數字化智慧化,非遺技藝永無失傳風險。通過智能化的精確控制,產品質量指標也更加穩定。”作為行業雙非遺企業,福膠集團堅持高質量發展,一步步讓非遺煥發時代光彩,把“遺產”鍛造為“財產”,讓“活態”綻放出“姿態”。
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教導下,公司已培養了一支平均膠齡近30年的阿膠傳承人團隊,用陰陽水精準配比,甄選優質純正黑驢皮,49道工序3946項標準精心熬制,幾十年專業做阿膠,將經驗轉化為數字,以AI賦能非遺技藝,讓古樸的阿膠呈現出豐富的時代色彩。

在核心阿膠產業雙非遺的基礎上,制定阿膠產業延伸戰略,充分利用阿膠產業賦能,規劃并組織運作美業化妝品、母嬰渠道、工業旅游、MCN機構、醫療器械等業務,形成以阿膠全產業鏈、中藥產業體系、大健康產業集團的非遺產業集群。
發揮福膠“非遺+”“老字號+”優勢,打造全電商平臺S2B2C電商業態,打造電商直播基地、網紅矩陣、內容電商MCN孵化等新型電商模式。10年來,電商團隊發展到200人,年銷售3億元,合作達人近2000名,直播帶貨超8000場。
在市場開拓方面,山東福膠集團確立了企業使命——“福進萬家,康樂生活”,打破傳統思維模式,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創建品牌流量引流下的線上線下、自營門店、工業旅游、國際貿易各個事業群渠道的協同、互相助力的新秩序。
山東泰順齋食品: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
南腸,是在萊蕪傳承了上百年的地方特色名吃,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70多年的生產歷史。萊蕪口鎮南腸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山東泰順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鋒介紹,在南腸制作技藝方面,我們堅守六大工藝,同時創新了18道工序,在生產中通過無數次實驗,設定了包括溫度和時間在內的36項關鍵控制點。建立了全過程標準化、數字化品控體系,在每一個生產環節,不管是它的操作步驟還是工藝流程,都有嚴格的技術規范以及實時監控與檢測體系,讓產品更安全,讓消費者更放心。“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在剁肉環節肉塊顆粒的切割大小、切割方式與南腸的筋道、口感、營養有很大關系,為最大限度地保持豬肉的肌纖維分布與完整性,于是我們建立了自己的獨家工藝標準,很好保留了豬肉的自然香味,讓南腸更筋道、更鮮美、更營養。”劉鋒介紹。

作為非遺企業,在保護和傳承好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山東泰順齋食品有限公司積極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提出了“科學、營養、安全、時尚”的八字理念,運用現代科技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培養新的消費群體,讓非遺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更好的消費場景和表達方式。
堅守、創新,在這里也有現實的矛盾和問題:堅守技藝、保護傳承老味道,在消費者心中是具有優勢的;但面對產品創新,又受到更多發展要素的限制,小企業很難承擔這些風險和挑戰。“因此我認為,作為非遺企業,結合自己的規模和實力,不求大但求精,不求快但求穩,要從中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必須做到‘堅持創新,不忘堅守,相互補充,彼此促進’,在堅守和創新的路上,要克服困難,積極探索,讓非遺煥發新生機,讓產品走進現代美好生活。”劉鋒表示。
濟南三環廚具:探索“非遺+”融合發展思路
章丘鐵鍋鍛打技藝是省級非遺項目。發布會上,章丘鐵鍋鍛打技藝傳承人、濟南三環廚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紫木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瑰寶,我們在運營中探索出‘非遺+’的融合發展思路。”
非遺+產業模式,助推經濟發展。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企業通過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打破區域和渠道壁壘,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的推廣,跨越地理界限,走向全國乃至世界,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范圍,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價值提升的雙贏局面。
為了在創新和發展中提高競爭力,劉紫木介紹了經驗做法,“我們通過短視頻+直播聯動的模式,實現了流量提升與轉化增量。在抖音、天貓、小紅書、視頻號多平臺開展直播銷售,通過多元化、生活化的講解演繹,為這項非遺產品沉淀了大量精準、優質的粉絲,帶來及時并可持續的銷售轉化。”

非遺+研學模式,強化文化育人。企業建立了非遺研學基地,讓消費者不僅能夠直觀看到一口章丘鐵鍋是如何制成的,更可以體驗鍛打過程,最大程度以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傳統手工鍛造的魅力。同時接收各高校研學參觀活動,讓當代大學生能從工匠精神中汲取力量,懂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專注和耐心,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非遺+民生模式,帶動社會民眾就業。作為非遺保護單位,十余年來,企業無條件地在各個地區、村鎮、單位開展非遺手工藝和電商銷售帶薪培訓,參與培訓的人數超過數千人,引導和支持他們通過掌握章丘鐵鍋鍛打技藝脫貧致富,帶動鄉村民眾就業。目前有三四百人從事這項手工鍛打技藝至今,傳承人收入也比過去增加了4倍多。
非遺+保護模式,梳理章丘鐵鍋熱鍛、冷鍛、圈把等工藝中的技術要點,參與制定章丘鐵鍋團體標準,標準中對章丘鐵鍋的鍛打工具、器型、錘紋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保證章丘鐵鍋的正宗屬性。并與50余家從事鐵鍋制作的團體和個人成立協會申請了“章丘鐵鍋”集體商標,協會每年進行集體公開的考試,公平公正為每個真正的“章丘鐵鍋”生產者免費發放使用授權,并在鍋里刻上鍛打師傅的名字,保護真正的工匠和好的作品。
山東東大服飾: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條腿”走路
企業要發展,就要兩條腿走路。既有軟實力,也要有硬實力。萊蕪東大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山東東大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孟玲認為,“我們的傳承精神、我們的匠心、我們的手藝、就是一種軟實力。”為了能更好地傳承“萊蕪東大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山東東大服飾建成了東大傳統服飾技藝博物館,將每一代傳承人的經典作品,工具等陳列展示,免費對外開放,同時積極走進學校,社區宣傳、將傳統服飾文化中傳統習俗帶進千家萬戶的心中,產生衣的歸屬感。

傳承,意味著守正,更意味著創新。“現在我的孩子們也加入到我們的隊伍當中,有了年輕人的加入,我們有了更強大的陣容,有人負責宣推、有人負責直播等等。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我們的中國風設計被帶向全國各地,并且走出國門,有時候一件爆款銷售能突破萬件。上到百歲老人,下到百天的寶寶都喜歡上我們的新中式。現如今,我們已經連續舉辦120多場非遺進校園活動,和孩子們一起感受非遺手工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硬實力方面,山東東大服飾增加技能整合費用,尊重設計師設計成果,鼓勵多元化思路碰撞,積極投入資金用于設備的更新、新產品設計、面料試驗、品牌升級,通過向顧客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消費體驗等,將非遺傳統服飾技藝手工品牌打造成型。
2023年,“萊蕪區東大傳統服飾非遺工坊”被評為省級非遺工坊。“近幾年,我們代表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參加了第七屆非遺博覽會、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全國非遺精品展等各大非遺項目展示,有更多機會走向全國,既能講好我們的故事,也能為更多人提供優質的穿衣享受。”孟玲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