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金融管理部門紛紛召開年中工作會議,敲定下半年工作重點。根據會議釋放信號,下半年金融政策將繼續著力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并助推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
扎實推進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依舊是政策支持重點。人民銀行表示,加快出臺金融“五篇大文章”配套政策文件。持續落實好支持科技、綠色和民營經濟等已出臺政策。繼續用好用足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金融監管總局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提出,助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這“五篇大文章”,將金融政策精準定位到“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和包容性”“推動養老產業”等方面,可謂切準了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的關鍵。
如何將這么大面積的金融政策,“好鋼”用在“刀刃”上呢?尤其是前些年房地產紅火時,不少針對其他領域的低息貸款,被用在了“炒房”上,這不僅推高了其他領域的融資成本,還增加了房地產調控難度。
前車之鑒,不得不察。好在近幾年,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主管部門先后下發了諸如《關于防止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的通知》等文件,通過加強借款人資質核查、加強信貸需求審核等方式方法,將個人經營性貸款、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等經營用途貸款在滿足企業臨時性周轉性資金需求、提升企業持續運行能力等方面,避免資金流入房地產等其他領域,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貸規范體系。
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實踐中,也總結出一套諸如“確保貸款合同的約定”“避免轉至特殊賬戶”“取現后分批存款”等具體措施;而且,為保持良好的銀企關系,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不少放貸銀行主動與企業溝通,了解企業經營狀況,協助其合理安排財務計劃,在將金融政策用好用足的同時,既避免了貸款流入其他領域,又改善了企業經營狀況、避免抽貸。
下半年,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仍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相信在頂層政策設計以及執行層面的模式創新之下,上述“五篇大文章”一定會精準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