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
香港麥家榮律師行華北華東地區負責人、濟南市港澳合作交流促進會會長、山東省香港商會執行秘書長 王巧蓮

怡安(AON) 中國全球解決方案總監、香港總商會知識產權貿易和融資工作小組召集人 黃廣林(Richard Wong)

在當今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內地企業如何布局香港、進而邁向全球市場,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2月25日,“香港: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創新科技暨高端制造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平臺”分享交流會在濟南舉辦。與會嘉賓圍繞跨國供應鏈管理、融資上市、風險管理及法律保障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推動山東企業借助香港優勢實現國際化發展。經濟導報記者特邀兩位現場發言嘉賓圍繞相關話題進行分享,以下內容為現場分享內容和采訪內容整理。
香港跨境出海優勢頻現
作為內地和世界的“超級聯系人”,香港在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以及在推動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發展方面都獨具優勢。

香港要“構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服務海內外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不僅擁有豐富的經驗,還具備強大的專業服務能力。除此之外,香港在法律、金融和人才方面,也能為山東企業走出去提供全面支持。
據介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招商引資成果2024年創下歷史新高。2024年,海外和內地駐港公司數目達到9960家,其中有2620家企業來自內地,占比超過26%。這反映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商業樞紐,營商吸引力有增無減,亦展現了中資企業的實力。
很多企業開展了多邊生產模式,以應對高關稅和各種貿易障礙,內地企業發展海外業務,不單是產品銷售更是產品海外生產本地化。香港擁有獨特的供應鏈金融體系,一種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為買方延長對供應商的付款期限,同時為供應商提供付款選擇。 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再給予政策支持(如: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加大法定彌償百分率由90%到95%),金融機構創新和科技應用(如:智能合約、 貿易融資電子化、 跨境支付),完善供應鏈金融生態系統。
此外,香港擁有全球排名前列的五所大學、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世界級研發基礎設施、科學園及數碼港,可以提供全面的孵化計劃及風險基金支持,各種政府資助計劃(稅收優惠、補助金、配對基金)支持科研和高端制造業發展,構建了產學研結合的新平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耗資100億港元投入創新科技重點項目,旨在將香港發展成為全球科研合作的中心,這也為諸多有科技創新需求的企業做好了鋪墊。
在內地企業出海的過程中,香港發揮著“橋梁”作用——除了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貨物、資金、人員和資訊可以自由流動,更擁有世界級營商環境和簡單低稅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在跨境結算和人民幣投資方面居于領先位置。對于布局跨國發展的企業而言,香港豐富的國際認證檢測資源,可以滿足不同國家市場的監管和產品標準需求,全球領先的國際機場和海運港口、世界一流的通訊網絡和服務都將助力中國企業發展。
成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首選地
2025年2月24日,來自濟南的天岳先進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上市。天岳先進于2022年1月12日在A股科創板上市,作為全球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行業的領軍企業,天岳先進專注于高品質碳化硅襯底的研發與產業化,為新能源與AI兩大產業提供核心支撐,賦能未來科技革命。天岳先進通過“A+H”的資本市場布局,達到了進軍海外市場融資平臺的企業目標。

2025年以來,多家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帶動資金加碼布局港股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約170億元資金凈流入,整體份額規模相較年初增加168.17億份。
隨著更多資金流入港股ETF,市場交易量和活躍度有望顯著提升,從而促進港股市場流動性進一步改善。
港股新股市場持續回暖的態勢,不僅體現在新股數量和募資情況上,還反映在企業的質量和行業分布上。港交所官網數據顯示,年內新遞表或更新招股書的公司達48家,遠超2024年同期。另外,有超100家公司遞表狀態為“處理中”。
港股市場流動性也迎來顯著改善。港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港股市場2025年1月份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43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967億港元上升49%。
境內企業境外上市持續活躍,離不開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境外上市新規的實施,進一步暢通了企業境外融資渠道,也對提高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信息披露質量產生積極影響,正不斷提升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認可度。
2023年開始A股針對上市制度規則和節奏進行調整,大大放緩了A股IPO的節奏。而同時2024年10月18日,香港證監會及香港聯交所做出聯合聲明,將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在40個工作日內對新申請人發出至多2輪監管意見、在30個工作日內對合資格A股上市公司提交的上市申請發出1輪監管意見。 這無疑給內地企業提供了一個最佳的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時機,也呼應了內地企業出海的融資需求。
做好風險管控與頂層設計
出海數據方面,2024年全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627.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1%; 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438.5億美元,同比增加10.5%,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336.9億美元,占同期總額近四分之一。

內地科創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還面臨著投資融資、法律風險等多方面的挑戰。針對內地企業,有幾方面的挑戰和風險最突出:一是知識產權的問題,在出海過程中可能面臨著專利、商標、版權的侵權風險,面臨著侵權的賠償。二是數據合規與隱私保護。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處理數據的時候必須嚴格遵守所屬地的相關規定,否則也面臨著被制裁的風險。三是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的風險。四是貿易規則與壁壘方面的風險。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提速,涉及跨境要素的法律關系越來越多,一個合同可能同時擁有香港、澳門和內地的要素,這就需要能夠有效銜接順暢地化解跨境糾紛機制。對于大灣區內的企業來說,無論是跨境投資、合同履行還是爭議解決,都需要一個透明、公正、高效的法律環境,這樣才能真正給企業吃下“定心丸”,讓內地企業更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建議企業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出海”前充分了解目的地地區的法律、文化,以及勞工和環保政策等,確保規劃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合規運營、把控風險。其次,有必要選擇可以為企業提供風險咨詢、保險保障、員工管理等事物一攬子海外風險解決方案的專業機構,護航企業行穩致遠。未來,隨著更多內企業布局香港、邁向全球市場,創新力量將進一步崛起,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