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正涌動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澎湃熱潮。4月29日,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發布《山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深度剖析了山東堅“本”固“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狀和特點,同時,對未來山東如何多方發力,破“籬”補“短”,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參考。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報告》執筆人——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許月恒,他就山東當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態勢及未來新質生產力該如何發展進行了深度解讀。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重點領域
“山東經濟通常被稱為‘大象經濟’,原因在于經濟總量大、產業‘笨重’,傳統產業尤其是重工業占比高。這既是山東產業結構的顯著特征,也是山東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拋棄的重要陣地。”許月恒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據介紹,近年來,山東圍繞冶金、化工、輕工、建材、機械、紡織服裝等重點領域,“一業一策”推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先進產能占比超過40%,“兩高”行業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突破35%。
許月恒認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近年來,山東圍繞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引領經濟發展增量崛起、質效蝶變,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建成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7個,總數全國第一;培育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35個,42個省級以上集群產值規模達3.5萬億元;先手布局濰坊元宇宙等15個省級未來產業集群,產值超3200億元。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品保持較快增長。
《報告》分析稱,山東重大戰略疊加,區位優勢凸顯,擁有濟南、青島兩大國家級都市圈和濟青煙三大萬億級城市,正在加快構建“兩圈聯動、三核引領、陸海統籌、全面發力”發展格局。16個設區市紛紛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探索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徑,呈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蓬勃景象。
“區域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集大成。”許月恒說。
《報告》還提到,在山東,百業逐新,新經濟業態持續涌現。新質生產力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方方面面,如在消費領域,首發經濟、賽事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新型消費蓬勃涌現;數字經濟撐起“半壁江山”,規模占比超過49%。
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
“我們正處于科技革命全面爆發的前夜,將迎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機遇。同時,也要看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足和挑戰并存,比如,顛覆性技術創新供給不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緩慢、制度環境尚需完善、國際經貿斗爭愈發激烈等。”許月恒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圍繞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許月恒提出了幾個需要發力的方面,如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做好傳統產業提質“煥新”、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當前,科技前沿探索向極宏觀、極微觀、極端條件不斷深入,科技競爭日益向基礎前沿轉移、向市場后端賦能。要以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山東路徑為目標,建立健全財政激勵、企業投入和科創金融相結合的多元投入機制,依托‘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強前沿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實現更多‘從0到1’的‘點狀’突破和‘從1到N’的集群式突破。”許月恒說。
許月恒表示,區域協同發展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要全面強化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提升區域功能,全面落實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積極對接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重大區域戰略,發揮好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帶動、三個萬億城市和兩大都市圈引領作用等。
開辟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路徑
“綠色是新質生產力‘底色’,要抓住‘新’與‘綠’兩個關鍵開辟綠色生產力發展的新路徑。”就如何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許月恒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耗大省,山東能源消耗總量、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的近1/10。近年來,以能源建設為主戰場,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聚力打造五大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
“‘十四五’以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年均增長25%,2024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億千瓦,成為東部沿海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省份,新能源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一煤獨大’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善。”許月恒表示。
許月恒提出,圍繞建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協同推進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如統籌好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提速膠東半島核電基地建設,加快海陸風光基地開發,提升風光發展質效等。
《報告》建議,推進新經濟賦能千行百業,找準各行業各領域轉型升級的“金鑰匙”,加快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比如,在農業領域,圍繞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農業良種工程,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等。
在許月恒看來,推動體制機制革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條件,要下大氣力打通束縛優質生產要素暢通流動的堵點卡點。比如,圍繞激發民營企業活力,營造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良好生態等。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