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日前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方案》),直指行業長期存在的“旱澇保收”“唯規模論”等頑疾,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改革措施。這一方案的出臺,標志著公募基金行業將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從粗放經營轉向精細管理,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行業本源。
長期以來,公募基金行業存在“規模至上”的傾向,部分基金公司依賴管理費收入,無論業績好壞都能“躺賺”,導致一些機構重營銷輕投研,甚至出現“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怪象。《方案》明確提出優化費率模式,推動管理費與業績掛鉤。這意味著基金公司的收入將更直接地取決于投資能力,而非單純依賴規模擴張。這場重磅改革,將推動公募基金從單純的資產管理機構升級為與投資者共擔風險的財富管理伙伴。
與此同時,這一改革直擊行業痛點。過去,部分基金公司通過頻繁發行新產品、過度營銷等手段做大規模,卻忽視長期業績。未來,只有真正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機構才能獲得可持續的收益。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深度綁定,將倒逼行業從“賣方銷售”轉向“買方投顧”模式,推動行業良性競爭。
《方案》的一大亮點是弱化短期規模排名,強化長期業績考核。近年來,部分基金公司為沖規模,過度追求短期業績,甚至采取風格漂移、押注式投資等激進策略,導致市場波動加劇,投資者體驗不佳。此次改革強調長期評價體系,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投資者回報為核心的考核機制,避免短期行為對行業生態的破壞。此外,《方案》還鼓勵行業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支持差異化發展。這意味著未來基金行業將不再“千基一面”,而是更加注重特色化、專業化,例如深耕ESG、科技創新、紅利策略等細分領域,真正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
《方案》不僅從激勵機制上改革,還加強了行業監管和自律要求。例如,強化銷售適當性管理,禁止誘導短期申贖、過度宣傳歷史業績等不當行為;同時,推動基金公司完善治理結構,加強合規風控,防止利益輸送和違規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還提出要優化基金產品注冊機制,支持優質機構創新發展,同時對問題機構加強約束。這種“扶優限劣”的監管思路,將加速行業分化,促使資源向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機構集中。
這一重磅改革,是公募基金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但政策效果如何,最終取決于執行力度。監管機構需持續跟蹤改革進展,確保政策落地不打折扣;基金公司也應主動適應新規,真正以投資者利益為中心,提升專業能力;對于投資者而言,未來選擇基金時,不應再盲目追逐短期排名或明星基金經理,而應關注機構的長期業績、治理水平和投資理念。只有行業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公募基金“普惠金融”的初心,讓資本市場更健康、更可持續地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