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科技企業的特點,用好用足現有制度,更大力度支持優質的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積極穩妥推動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新的案例落地。”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5月2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談到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時,再次提及上述舉措。
未盈利企業能否上市,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新案例何時再落地?這是市場頗為關注之處。事實上,科創板創立之初,就推出了“市值+研發”的第五套上市標準,邁出境內資本市場允許無收入、未盈利的企業發行上市的第一步,助力創新型醫藥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加速研發成果轉化。
第五套上市標準的規則為: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近兩年,未盈利科技企業IPO一直受到市場關注。自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上市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企業通過第五套標準登陸科創板。2024年6月,證監會出臺“科創板八條”,明確提出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未盈利企業上市。政策實施后,首家未盈利企業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于2024年11月獲受理。今年3月28日,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再迎新進展,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頻頻提及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證監會主席吳清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就曾提到,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聚焦科技創新活躍、體現新質生產力方向的領域,用好“綠色通道”、未盈利企業上市等制度,穩妥實施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等更具包容性的發行上市制度,更精準支持優質科技企業發行上市。
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的深化實踐,正在重構資本市場的價值評價體系。其推動投資者從“短期盈利”轉向“長期成長性”思維,培育更成熟的投資文化;通過“市值+技術”的篩選機制,倒逼企業強化核心競爭力和透明度,形成“優者勝出”的良性循環;為注冊制改革提供試驗田,探索如何平衡包容性與風險防控,例如通過強化信息披露、壓實中介責任等方式筑牢防線。
展望未來,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不僅是未盈利科技企業的融資解藥,更是市場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支點。當資本與科技真正同頻共振,一個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創新經濟體正呼之欲出。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