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鏈接世界、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等議題貫穿多個分論壇。
從本土實踐到全球經驗,從傳統制造到前沿科技,一場場關于智能化變革的對話,勾勒出技術推動產業躍升的路徑圖,也為觀察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的落點與參照。
智能化賦能企業實踐
制造業是山東的底色,也是其經濟韌性的根基所在。如何讓這一基礎性產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煥發新動能?
來自本地代表性企業的發言,勾勒出山東制造在技術躍遷過程中的現實路徑。
“我們從鄒平的一家小型油棉廠發展成為世界500強,產品遍及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女企業家論壇上,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霞介紹,2024年,魏橋集團實現銷售收入5585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175位,世界品牌500強第402位。
如此龐大的制造體系,如今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轉型。
“我們將數智化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引擎,通過實施‘科創引領、數字賦能’的戰略,推進數字技術和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的模式。”張紅霞進一步說,“在生產端方面,主要建設了紡紗、織布、家紡的數字化矩陣;在產品端,聚焦于人工智能和健康醫養方面的需求,聯合各個研究機構攻關關鍵技術,推出了變色產品等,這些產品應用于智能服裝和可穿戴設備,以及醫療康復,主要滿足多元化需求;在管理端,通過建立數據中心和互聯網平臺,把一些核心業務全部搬上云端,這樣使我們的生產、營銷和決策全流程實現了數字化管控,整個管理提高了效能。”
她強調,“我們集團將繼續加大數智化改造力度,主要推動智能化分析平臺和AR應用平臺,在智慧工廠、智慧安防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數字化驅動工業化,促使集團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全面提升。”
這一趨勢也體現在山東各行各業的實踐中,他們正將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到企業。
“山東是中國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省份,而且工業底子非常雄厚,GDP接近10萬億元,有非常好的用于智能化實踐的廣闊空間。”在“人才引領 創新驅動”人力資源高質量發展對話會上,華為中國戰略與Marketing部部長唐小光表示,“我來到山東,到處聽到的是如何用高新技術賦能山東的工業、農業體系,這就說明山東從政府到行業、到企業、到高校已經形成了共識。”
他補充道,“山東的各種行業里,比如,占比較高的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以及增長最快的一些行業,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了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進展,據了解,還是取得了很好的進展的。”
“說到AI,大家都關注所謂的大模型,但是在過去幾年中,我們得到廣泛應用的首先是小模型,比如說,海爾利用AI的檢測功能實現了冰箱的密封檢測,這個檢測率大大超過了人工。還有雷沃重工研發的設計,這都是小模型應用。”唐小光說。
“在大模型時代,華為公司在積極探索。我們在山東有接近100個創新案例,支撐了大概23個垂類的大模型。”唐小光舉例說,“我們跟山能集團聯合開發的礦山大模型,支持了大概9個專業21個場景,解決了礦山的老大難問題,比如安全問題、智能選煤、洗煤問題,提升了效率,也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唐小光表示,山東在智能化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與此同時,他還在算力規劃、構建高質量行業數據集、打通應用場景、強化人才生態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而在“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戰京濤也分享了與山東企業的合作案例。
“北辰循環是青島動力電池回收和拆解的知名企業,我們跟他們合作動力電池回收青島模式,采用AI視覺、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等,從大量的電路板中能夠迅速定位到高價值組件,結合西門子的一些技術,實現了精準控制。與普通拆解相比,精準拆解大概降低碳排放70%。”戰京濤說。
這些案例不僅體現了山東本地企業對先進技術的開放與吸收能力,也顯示出跨國公司愿意在山東落地領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并形成可復制的行業模板。
產業智能化的共識與路徑
在人工智能浪潮加速涌動的當下,工業人工智能成為眾多企業探索方向。
“對于社會和公眾來說,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現在不僅是一個聊天機器人,我們看到工業級生成式人工智能,企業使用的人工智能,是希望能夠深入嵌入系統的,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不僅僅是給出一些問題,然后提供答案。”在“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越南FPT集團日本公司董事總經理陶清平直言行業趨勢。
“現在工業人工智能正在開始使用,大概30%的企業在接受調查中表示,他們已經使用了人工智能。”陶清平舉例說,“比如西門子,他們在使用微軟人工智能,這是一個附加的人工智能助手,對生產力提高大有幫助。波音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設計其飛機部件,可以大大減少材料浪費和工程的時間,讓整個制造流程更快。施奈德電器在生成人工智能方面的使用,是在資源、財務顧問等方面,更快更高效地使用現有人力資源,做更加有創造力的工作。根據報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幾乎每個公司在未來都會使用。”
而這場變革,正在“下沉”至中小企業層面。陶清平提到,“人工智能應用方面,中小企業需要盡快適應人工智能發展。”
同樣在“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譚建榮強調,“實現數字化轉型,要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空間、擬人化機器人,最寶貴的就是數字化智能。”
他提出,數字化轉型有五個路徑,包括:用人工智能推動創新設計,用人工智能進行工藝提升,通過人工智能強化質量,通過人工智能延伸服務,用人工智能拓展市場等。
在上述論壇上,甲骨文(中國)軟件系統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顧問總經理何毅同樣談到,“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人工智能技術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新、最有力的技術。從人工智能的技術來講,我們認為其實有四個元素非常重要。”
他說,“第一個是算力,算力是基礎,沒有算力,人工智能技術沒法落地。除了算力以外,我們認為還有數據,數據是非常重要的,有數據,才能最終去訓練,才有最后的結果。當然,有了數據還不夠,還需要有算法,我們也談到了垂直大模型,就是不同的算法在數據的加持下,會有一個結果,最重要的就是第四個元素,應用的場景,我覺得在中國,應用場景是非常豐富的。”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翟峰還談到,“有一點很重要,就是AI落地的投資回報率,尤其在中國的民營企業,AI落地如何解決三個問題,降本、增效、創新。這是最關鍵的。”
無論是跨國企業的全球經驗,還是山東樣本的實踐探索,皆折射出一個共識——以智能技術為驅動的產業躍遷正在深刻改變行業發展格局。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
|